非遗项目

非遗工匠城动态图.gif

  非遗名称: 花鼓戏(临湘花鼓戏)

  非遗级别: 国家级

  项目地址:临湘

  代表性传承人:樊玉平

4.jpg


花鼓戏(临湘花鼓戏)

  花鼓戏(临湘花鼓戏),湖南省临湘市传统戏剧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临湘花鼓戏,俗称嗡琴戏,因其音乐从嗡琴艺术的音乐演变而来,加上主奏乐器为嗡琴而被老百姓习惯称作嗡琴戏。2011年6月9日,花鼓戏(临湘花鼓戏)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1.jpg


历史渊源

  花鼓戏(临湘花鼓戏)起源于清乾隆年间,形成于清道光年初的龙窖山(旧称药姑山)下的尤港河上游地区,流布于以临湘龙窖山为中心的湘鄂赣毗邻地区的岳阳、平江,湖北的通城、赤壁、崇阳、通山,江西的修水、铜鼓等地。

2.jpg


文化特征

  临湘花鼓戏的特点就是土生、土长、土气、土味。即演的地方事,唱的地方人,说的地方话,拉的地方调;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北艺术。

3.jpg


代表剧目

  临湘花鼓戏主要代表作有:传统戏:《王妹子回门》《孟氏割股》《董永卖身》《韩湘子化斋》《孟姜女》《雪梅教子》《张广大拜寿》,现代戏《村官本是打工仔》《大兴与兰兰》《堂客拨的扶贫款》等。

5.jpg


保护措施

  2006年,临湘花鼓戏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11年,临湘花鼓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2023年10月31日,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》公布,《花鼓戏(临湘花鼓戏)》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、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,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,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临湘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。

7.jpg

(图片资料信息来源于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