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项目

非遗工匠城动态图.gif

  非遗名称: 吹灯(聂市十样锦)  

  非遗级别: 省级

  项目地址:临湘

  代表性传承人:

1.jpg


吹灯(聂市十样锦)

  临湘市传统音乐聂市十样锦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民间器乐合奏形式,由打击乐(锣、鼓、钹等)和吹奏乐器(笛、笙、唢呐等)两大部分组成,分别称之为武场面和文场面,合起来即“文武合璧”。整套乐章由三个分曲构成,称之为“三曲连缀”,可视场合不同而随机配置。这项传统音乐发源于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聂市镇,早期发端于两汉三国时的吴楚之地,形成并盛行于明清时期的聂市古镇,至今尚流行于湘北及周边地区,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瑰宝。

6.jpg

  聂市镇位于湖南省临湘市中北部,地处长安河(又称聂市河、源潭河)注入黄盖湖的入口处,东抵羊楼司镇,西接岳阳市云溪区,南与五里牌乡接壤,北与江南和黄盖湖为邻,是临湘市通江达海的必由之地。

  说到聂市十样锦产生的源头可追溯到三国时,距今约1800多年,相传三国吴主孙权赴今黄盖湖巡视部将黄盖操练水军,附近官绅曾于此境接驾,当地百姓“敲金击筑”迎接圣驾,故称“接驾市”,后演称“聂家市”,简称“聂市”,此时就有了十样锦打击乐的萌芽。由于聂市在明晚期的茶市兴起,各地商贾云集,吸收了外来音乐元素,形成了“文武合璧,三曲连缀”。随着时间推移,时至今日,聂市籍传人传承弘扬十样锦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十样锦在它的原生地日渐兴盛并辐射至周边地区。

3.jpg


历史价值

  十样锦始于三国时期,距今约1800多年,盛行于明清,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、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。

2.jpg


艺术价值

  十样锦器乐演奏基本是口授心传的原生态艺术,它能流传至今,完全是靠人们对它的喜爱和演奏时乐章本身优美动听的魅力所至。其音乐旋律宛转悠扬,富有变化;其演奏方式文武合璧,相得益彰,既有锣、鼓、钹等重打击乐振人心魄,又有笛、笙等吹管轻奏乐勾人神思,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特色。同时,十样锦具有浓郁的湘楚文化音乐风格,又吸收了晋、徽、江浙、江西等外地音乐元素,有完整“文武合璧,三曲连缀”的艺术特色。直至1986年,我市文化人才将这一民间瑰宝挖掘整理,并且十样锦曲谱已编入岳阳《民间器乐集成》。

4.jpg


主要特征

  1、旋律优美。聂市十样锦之所以在湘北大地家喻户晓,广为流传,是因为它的笛笙吹奏欢畅优美,锣鼓打击铿锵流畅,三段乐曲紧密相连,前后呼应,极具感染力,具有浓郁的湘楚音乐特征,又兼具江浙等地音乐元素。

  2、文武合璧。武场面指锣、鼓、钹等打击乐,具有高昂热烈之气氛,文场面指笛、笙、唢呐等吹管乐,具有悠扬婉转之感受,打击乐与吹奏乐两者演奏既分开又相连缀,形成错落有致,抑扬顿挫的特色。

  3、灵活多变。演奏人员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参加。演奏人数可随定,少则三五几人,多则十几人,几十人。演奏场地不受限制,室内、室外、台上、台下,均可演奏,还可坐着或站立演奏,也可边行走边演奏。

  4、适用面广。聂市十样锦热烈欢乐的吹打,既适用于开业,游行庆典,又适用于民间红白喜事,也适合于舞台艺术表演,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,一直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古典民间器乐表演形式。

8.jpg

(图片信息资料来源于临湘市文化馆)